来源:齐鲁网
2016-06-02 10:47:06
齐鲁网6月2日讯 记者从教育部网站获悉,临近高考,新闻渐多,网络上和微信朋友圈里也有不少毕业班考前“誓师”之类的动感画面,彩旗招展,条幅林立,显然都是为了给考生增添信心,但这也让人怀疑会不会给考生增加过多压力。
高考毕竟是件大事,气氛紧张一点是自然的,一点也不紧张反倒不正常。心理学家说,适度的紧张,就像演奏前把琴弦调得恰到好处;但紧张过头儿了,就像弦调得太紧,演奏起来不但变音变调,弄不好还会绷断弦,连正常发挥都无从谈起,更别说超常发挥了。凡遇大考,最怕的就是这个。高考前,学校、社会和家庭在关注高考、关爱考生的时候,都该意识到,至关重要的关爱,莫过于考前多一点平常心,让考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,尽量少留遗憾。值得注意的是,并非所有的关爱都能减轻考生的压力。事实上,有些关注、关爱积聚起来的可能反而是压力和紧张。对高考的关注,对考生的关爱,如果真的以考生为本,需要的恰恰是节制,是做点“减法”。
如果不以考生为本考虑问题,良好的愿望就有可能演变成考生不胜其烦的干扰。由于高考的特殊性,天然具备了“上头条”的优势,因此每到高考,和高考有关的信息都会高密度地出现在各类媒体上。殊不知,过度紧张的气氛,很大程度上就是借助于某些媒体传播开来的。媒体当然应该关注高考,但应以考生为本位,而不是以受众或客户为本位。以前者为本位,会释放出饱满的服务意识,把人文关怀融入每个细节之中,报什么不报什么,多报还是少报,使用什么样的新闻语言,都会在细心体会考生心理和情绪之后,做出谨慎的、更能显示专业水准的选择。而以后者为本位,则可能把吸引眼球放在第一位,以点击率为导向,大水漫灌,泥沙俱下,虽然很热闹,但对考生和家长来说未必需要,甚至是反感。比如,考试尚在进行中,就有媒体讨论某个科目试题的得失,或者引爆有关高考的热点和突发新闻。这或许更能满足受众的需要,或许不违新闻传播规律,却可能对考生和家长的情绪产生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,加剧过度紧张的气氛,客观上不利于考生静下心来应考。就高考论,媒体的公共性,并不一定体现在热闹上,而是通过以考生为本的节制体现出来。
以考生为本,眼前做“减法”,并不影响长远做“加法”。长远看,以考生为本,应把高考视为教育过程的一部分,引导学生通过高考,学会从容面对和承受压力,从中获得未来成长的智慧和经验,这是比知识学习更重要的教育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个别商家为吸引客户扯起条幅大搞商业噱头,抓住家长的特定心理,把高考的重要性夸大为“人生成败在此一举”,给人一种“考不好就没有退路”的荒谬感,既违背了常识,也扭曲了对高考的正确认知。
竞争是人生和社会常态,彻底消除竞争是不可能的。高考虽是一次重要的竞争,但并非是唯一一次竞争,也未必是人生最重要的一次竞争,人生的轨迹需要更多和更长远的竞争才能描绘清晰。高考的压力当然和教育资源不足有关,但将来教育资源的盘子做大了,照样有竞争。如果能学会以平常心面对任何竞争,或许是更大的收获。
缓解高考压力,可用下面五个小方法:
1、运动调节法
科学安排生活,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有机结合起来。课间走出教室,活动一下筋骨(避免剧烈运动),坚持每天晚间散步,可以舒缓和调节紧张的情绪。
2、呼吸放松法
闭上双眼,深呼吸,吸气5秒钟(吸气时要深、满),憋气20秒,呼气10秒钟(呼气时要慢、匀),反复练习10余次,可能达到放松的目地。
3、沟通交流法
当感觉到压力、焦虑和情绪不稳定时,与家长、老师或者知心朋友进行沟通交流,会起到放松心情、缓解压力的作用。
4、音乐缓解法
听轻音乐对调整人的紧张情绪可能有积极的作用。可以选一些舒缓的轻音乐,比如曼佗凡尼乐队、保尔莫里亚乐队、詹姆斯拉斯特乐队以及著名作曲家谷建芬根据中国古诗词谱曲的“新学堂歌”等等。
5、快乐冥想法
考生可用“快乐冥想”来缓解紧张焦虑情绪。当你感到紧张时,请闭上眼睛,想象过去经历过的快乐往事或想象自己进入了海边沙滩、山林沟壑等自然环境,达到身心放松的目地。
想爆料?请登录《阳光连线》( http://minsheng.iqilu.com/)、拨打新闻热线0531-66661234或96678,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(@齐鲁网)提供新闻线索。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-81695052,诚邀合作伙伴。